【云亮】此心安处是吾乡_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 (第2/2页)

事毕徐庶即回,诸葛亮送他出营,诸事繁忙,来不及分得一个眼神。

    未得见,赵云只得先回营帐,不多时便有传令,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

    行至襄阳东门,只见城上遍插旌旗,壕边密布鹿角。刘琮闻刘备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此番不得入,遂至附近林中修整一夜。

    夜深时赵云营帐外传来声响,他正收整银铠,闻声而出。玉狮子“投了敌”,扯着脖子去吃诸葛亮手中杂草。

    “从路边揪的。”诸葛亮也不看赵云,温声说着,伸手去抚摸玉狮子的脖子。

    “同我走走。”诸葛亮转过身来,话中并无给赵云选择之意。

    赵云也并无拒绝的意思,暂且陪军师走上一走。两人穿过百姓营地,遍地褴褛,哭声遍野,再行进了林间小路。路宽不足,勉强够两人并肩,赵云偶尔还要踩到野草。

    相行走了许久,并无交谈,他们远离了营地,听不见哭声哀嚎,只有虫鸣鸟叫入耳。没来由的,赵云觉得诸葛亮说不出的低落。

    “再往前便远了。”赵云提醒道。他们已出营地数里,勉强能透过繁叶窥见营地微弱的火光。

    诸葛亮不言语,又往前行一里左右,赵云正欲伸手止住他时方才出声:“荆州之时与将军说,南阳后院藏酒尽归将军所有。”

    赵云一愣,心下了然。曹cao已占新野,樊城,襄阳又将投降,南阳必不可免。他想出声安慰,又听诸葛亮缓缓说,“曹cao屠徐州后,我与叔父暂行荆州,叔父去世后,居于南阳,今已有十数载。”

    “门前垂柳为我所植,离开时已垂地一尺有余,远中青苔从门前到阶上……”

    赵云噤声倾听。诸葛亮声音平淡,言语迟缓,掩盖了林中虫鸣,赵云满耳皆是他声。

    “军师可是思乡?”待他说完,赵云方问。

    诸葛亮不出声,复行几步,算是勉强承认,也只是反问赵云,“子龙将军不思乡?”

    “自古思乡常有。不过我少年离家,多经战乱,辗转颇多,居无定所,若说思乡听来也假。”

    “我已与流民无异。”诸葛亮说。他的声音轻飘飘的,如果不注意,便要随夜风散去。

    “军师认为何意为乡?”过了片刻,赵云才问。

    “子龙将军何意?”诸葛亮猛然站住,一回神,险些与赵云相撞。

    “我幼年时在常山长大,离开时不过六七,对常山的印象也不过少数几位朋友,早已在乱世失散,各奔东西,再多也不过记不清的土坡小河。”赵云看着诸葛亮眼睛说道。

    那双眼睛聪慧,澄澈,第一眼见时,虽是白日,赵云却想起星河灿烂。

    “嗯?”诸葛亮疑惑道,却也未插话,只等赵云说完。

    “四处漂泊,不见归处,我之所见,人们所思不过各种过往,人,物,山水,过往,生活,所求不过心安神静之境。”赵云说。

    “听着似有道理。”

    “新野百姓跟随使君离乡,军师觉得为何?”

    “曹cao性凶,所到之处杀人放火,百姓自然寻安而往。”

    “军师认为,若是使君寻的立足之地安置百姓,安定后可有人还愿回乡?”

    诸葛亮并不答话,只听赵云说,“所求不过一安定之地。”

    诸葛亮思索片刻,才说,“诡辩。”但周身已不似前时低沉,“此行之路,迷雾重重,不见光亮,如何寻得他乡。”

    “回去吧。”赵云忽然说,他拉住诸葛亮手肘,力道大有不由分说之意,“再行恐有曹军搜寻。”

    如此按来路回程,一路无话,接近营地时赵云又提起,“军师前子龙的酒怕是难成了,不如换个东西抵债?”

    诸葛亮望向赵云,不怒不喜,“子龙将军想要什么?”

    “军师于新野时发明之物可成了?可能给我一看?”

    “且看看。”两人便去诸葛亮帐篷取灯。诸葛亮护的好,那纸糊的灯在过江时竟未受损。

    赵云拿了火折子,在设计好的位置点燃,诸葛亮只提着两角,略一犹豫,倒也放了手。纸灯摇摇晃晃,竟飞过了诸葛亮头顶。

    “成了。”

    “不行,曹军在附近。”

    那纸灯刚飞过头顶,诸葛亮便伸手去抓,那灯歪歪扭扭升空,赵云眼尖,眼看诸葛亮要拍到纸灯点火处,率先一步打落纸灯。

    “嘶……”手着了明火,难免烫伤。诸葛亮先握上赵云手腕,不让他抽回。军师好看的眉眼皱在一起,似是恼怒,又似烦怨。

    “无妨。”赵云想抽回手来,“行军时总受伤,军师不必在意。”

    诸葛亮沉默不言,捡起烧了一半尚还发着微光的纸灯,又强硬的拉住赵云手腕。他力气不大,但是赵云并不敢挣脱他,只得跟着军师穿过营地,尽管他并不知道目的地。

    “笑什么?”诸葛亮听到身后低笑声,便减缓速度,询问道。他话里带着隐忍的怒气,似乎马上就要发作。

    “前路阴暗,但有孔明灯指路,必能寻到一心安落脚之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