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上 (第2/2页)
袖长衫,也难掩其气质端庄清雅,他身形颀长,站在荒凉的小道上,显得十分突兀。他未戴冠,黑发只用一个玉玦扣着,双鬓垂发,面孔温润如玉,俊美得不似凡人。 他五官极为精致,鼻梁挺拔,线条柔和,睫毛又长又密,左眼下点缀的那一颗红痣更是宛如点睛之笔。 大沂两朝名相梅洺二十多年前致仕后,梅家暂退朝堂,梅洺独子梅长渲并未入仕,而是选择了经商,在梅老爷子看来无异于离经叛道,父子关系僵硬至极。 梅应雪出生后一直跟在梅洺身边,自幼耳濡目染,开慧甚早,小小年纪便展现了其天资聪颖的一面,梅洺对梅应雪的培养可谓倾尽心力,令他欣慰的是,梅应雪没有让他失望。 梅洺将梅应雪十二岁时写的《农役赋》撰抄下来,偷偷传信给自己曾经的学生乘仲文,请他一阅。半月后,乘仲文回信说,笔触虽稚,博古知今也;出类拔萃,则可待乎! 梅应雪十四岁时拜入乘仲文为师,十八岁时入太子文院任掌书一职,隔年调任都察院,两年后赴铜州任铜州知府,在二十五岁那年任御史中丞,今年年初时经由都察院考核和皇帝首肯,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十年间,梅家枝头盛开的那一枝梅生得君子端方,温良如玉。 此处已十分接近银钩十九城,自两国冲突加重,菱花村的村民陆陆续续搬离了村子,现在村落早已荒废,方圆十里毫无人烟。 唯一通行的土路两侧长满了杂草,高及男人的脚踝。 梅应雪半蹲下来,看着脚边的杂草,视线向远处延伸,有不少繁密的草叶被折断,像是被人踩踏过,隐在纵横交错的草里,并不明显,细长的长叶迎着微风拂动,最远处依稀可见村落屋顶的轮廓。 他半垂着眼皮,心里已经有数了。 周围万籁寂静,静下心来只有微风拂面,表面的平静之下暗藏风声鹤唳。 哲之道:“梅大人,你真的要一个人去吗?” 梅应雪回头道:“你回去吧,一路小心。” 哲之只好应允,除此之外,他别无他法。 距离白斐山将军潜入银钩十九城调查已有一月,前半月还会用信鸽传来书信,但是下半月以来,毫无消息,也无回音。 三天前,梅应雪收到一封书信,里面只说了两件事,银钩十九城大公子祁文玉被白斐山劫持失踪,另邀约梅应雪于平州外菱花村详谈,关于梅应雪想知道的事,届时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落笔是一个单字“屏”。 银钩十九城的三公子,便是叫祁屏玉。 梅应雪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了赴约,他对平州周围做了布防安排,另派了两队人分别传信于连珩和白鹤行,做完这些,他才独身前往菱花村。 哲之离开之后,梅应雪沿着小道走到菱花村口,走近了竟听到隐隐的琴声。 梅应雪跟着琴声寻到一处破落的、连房顶都塌了半边的屋子,栅栏东倒西歪,院中还算整洁,兴许是被人清理过,正中间摆了一张木桌,对着摆了两张凳子。 主位上坐着一个身姿挺拔的男人,一身孔雀蓝锦衣,两侧耳后编着数条小辫子垂在肩膀上,脖子上戴着好几条长短不一叠在一起的彩色珠串。 琴声婉转,梅应雪移开目光,看到了在祁屏玉侧后面的抚琴的蒙面女子。 祁屏玉抬起头看到了梅应雪,微微一笑,却并未起身。 “梅大人,久仰其名,今日终有机会一见。” 梅应雪不作答,唇边挂着温和的笑。 他伸掌请梅应雪入座,梅应雪也不推辞,在他对面坐下,等候在一旁的小厮眼疾手快地斟满酒。 梅应雪虚虚一拦,面上云淡风轻,道:“我不饮酒。” “那我这里可没有备茶,只有酒。”祁屏玉并不勉强,说道,“或许你应该试一试,我们银钩城的酒和大沂的酒滋味并不相同。” “可惜我从不饮酒,再好的酒放我面前,我既闻不到酒香,尝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梅应雪的目光落在对方身上,似乎没什么重量,“祁三公子,长话短说吧。” 祁屏玉面上的笑rou眼可见地垮掉了,他眼底冰冷,薄唇一勾,“梅大人,找死也不必这么心急啊。” 梅应雪和他目光相对,未见动摇。 琴曲进到中段,音调跌宕起伏,却并未盖过二人对话的声音。 “祁三公子,何必动怒呢。”梅应雪道,“在这里你是主我是客,既然要谈,那都应该拿出彼此的诚意来,若是做不到宾主尽欢,只做到互不欺瞒这一点就足够了。更何况,是你有求于我在先。” 半晌,祁屏玉嗤笑一声,说:“是啊,我那个倒霉催的大哥还下落不明,还得多依仗梅大人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