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 反抗 死_权力?反抗?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权力?反抗?死 (第2/2页)

义士,对欺压、欺凌他们的势力宣战。

    第二种是因为有权力而Si亡

    我举一个再多二十公分就可以致人於Si的刺杀案-刺蒋案。刺蒋案是台湾人在追求民主与的道路上所树立的无法横越的高峰,在这之後少有人能够再做出b这更大胆的、反权威的行动,它所代表着的是台湾人不怕Si的勇气与不怕浪迹天涯的气度。

    事件的主角h文雄与郑自才,在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在纽约广场饭店刺杀时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副院长的蒋经国。h文雄在当时联盟的游行队伍中跑出来,喊着:「我们是台湾,在这里清算我们的血债冤雠!」h文雄拔枪时被一位美国警察由下而上把h文雄持枪的手托高,子弹,就差二十公分,从蒋经国的头上而上飞跃而过。但就是这二十公分,对台湾的历史发展有着决定X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间接促使台湾民主化的关键X因子。

    「因为权力而Si亡」,在这里的「Si亡」,代表的是一种「被」反扑。虽然蒋并没有Si,但达到目的与否或许并不那麽重要,因为这场暗杀对台湾人的意义而言是一种反抗的力量,这GU力量代表着那群被压迫的台湾人的意志。统治者才终於知道人民对政府的不满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了,於是做出了调整,启用了本省籍菁英来降低相对剥夺感,也成为了「本土化」以至「民主化」的开端。

    h与郑两人以流亡海外二十年为代价,替台湾人争取到了尔後的自由民主,还有那句「LetmestanduplikeaTaIwanese!」。

    进一步的去思考,这些民主的先贤、先烈们,究竟是怀着怎麽样的信念与决心,愿意像踩在钢索上一样的进行的活动?Si亡的气息萦绕着他们,那些如影随形的特务,那些虎视眈眈的抓耙子,随时要把他们打入无尽的深渊,使之万劫不复。我想促使他们如此义无反顾的,就是身为一个台湾人的自我良心,因为不愿看到台湾的同胞们生活在言论被箝制,思想被控制,有话说不出,有理说不清的一块被国民党挟持的岛屿。另外,是身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良心,他们的思想、见地,使他们不愿妥协於威权T制之下,所以决定用脑袋、智谋与策略来颠覆这个不公义的政权。

    但是要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因为总会有人杀生成仁,或是含冤而Si。Si亡不只代表着生命的消逝,也带给某些人淌血的心痛,也让某些人T会到寒风吹袭的无助感。

    一夜之间,或许是父母,或许是枕边人,或是其他的亲人,他们被带走了。那些平常陪你坐在那里斗嘴、分享心事与相看两不厌的亲人们cH0U离了你的「日常」,几个月过後可能就传来横屍法场的噩耗,从此天人永隔。一切实在来的太突然了,让人猝不及防。有些人的确知道自己的家人正在「翻天覆地」,正在「命悬一线」,但是当家属们面对到国家以不正常的手段对付他们的亲人,以不公义的手段欺负他们的挚Ai,而让他们含冤而Si时,不管事先打了多少的「预防针」,造成的冲击还是像清醒之後发现自己躺在医院,下半身被截肢一样,如此的震撼、如此的难以接受。在无法释怀的情形下,他们通常会带着憎恶之眼,持续凝视与质问这个世界,寻求一个解答。不过答案似乎随着火烧後的灰烬消散在空中,永远抓不住了,受害者家属们的人生依旧缺了一个角......

    但是在那样的时空背景里,这种现象成为了「正常」,成为了「日常」。不只如此,接踵而来的则是要面对众叛亲离的二次打击,因为在当时没有人想跟政治犯有任何牵连的机会。举例来说,戒严时期的政治犯就算刑满获释出狱也找不到保证人作为其言行的担保人,若找不到担保人的政治犯就得回去监狱继续受苦。因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被害者家属们只能独自收拾劫难後的残局,独自忍吞拊心泣血的情绪。在那个风声鹤唳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脆弱,就像泡泡一样,只要一碰就会消解,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

    这些後续的余波DaNYAn,彻底的凸显出权力对弱势的欺凌所造成的伤害。

    在台湾岛上,「权力」与「Si亡」之间的辩证就是如此,lAn用权力的掌权者对人民施暴,人民无法忍受便群起反抗,但反抗力道越猛烈,政府对人民的束缚就更加紧缩。这样一来,人民就越想挣脱这种束缚,於是做出更激烈的反抗。就像有人拿绳子用力勒紧你的脖子,你感觉到再这麽下去你将会丧命,於是更奋力的想要求生一样。这是个恶X循环,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来了,很难找到突破口去遏止这个现象。然後,在双方长期的疑猜与厮杀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无数青春、梦想甚至是生命被牺牲,还看到了许多未亡之人的心灵从此桎梏在疑问与忿恨里,无法逃脱、无法释怀。

    双方经过四十年的角力,过程中不知流了多少血、多少泪,但最终获得的果实是甜美的,因为不管是政府还是人民,都从这个梦魇般的循环系统里彻底解脱了。但在沐浴於丰硕成果所带来的喜悦时,不应该只是沉迷於享乐之中,而是要去思考如何维持现有的自由、民主、开明、进步,不让那些梦魇再次从历史的缝隙中溢漫,席卷而来。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忘却过往的历史记忆,它就像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可以做为借镜。历史不能让我们预测未来,但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